禅师简介:
菩提达摩本乃南天竺(印度)香至王的第三子,出家后师从印度禅宗第二十七代祖师般若多,成为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。后来遵从师父教诲,来中国传法,把大乘佛法发扬光大,被奉为中国禅宗的初祖,因此尊称为达摩祖师。
达摩在东土的故事,还要从与梁武帝的第 一次见面说起。
在海上航行三年之后,达摩于南朝·梁普通七年(公元526年)九月抵达广州。时值梁武帝当政,对佛教推崇备至,大兴佛事。
广州刺史萧昂,知道武帝必定会高兴召见达摩,在礼迎达摩的同时向梁武帝禀奏此事。果然,武帝收到奏章后即派遣使者召请达摩进京。在第二年的十月,达摩到达金陵,即南京。
武帝立即接见达摩,见面就问他:
“朕继位以来,营造佛寺,译写经书,度人出家无数、供养僧人无数,你看来我有什么功德呢?”
武帝发出此问并不唐突,其在位时期,大兴佛教,修建寺院,曾三次舍身同泰寺,可以说是虔诚的佛教徒,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。
武帝于502年“代齐建梁”,面见达摩时为527年,正是北伐北魏并取得较大胜利的时候,可以说正值“春风得意”。面对这个问题,达摩即使不“歌功颂德”,起码也会表示崇敬吧。
殊不知,达摩非但没有“点赞”,连一点欣赏的意思都没有,淡淡的回答道:
“没有功德。”
“我为佛教做了这么多,怎么会没有功德呢?”,武帝不解的想着,并继续问道:
“为什么会没有功德呢?”
达摩回答道:
“这些都是人天小果,有漏之因,就像影子一样,虽能看见但不实在。”
这里有两个词语需要解释一下,否则不好理解这句话。
“人天小果”指的是“人天福报”,这要从“五乘”说起。“五乘”即修行达到的五种境界。分为“人乘、天乘、声闻乘、缘觉乘、菩萨乘”。“五乘”分别对应不同的修行层次:
人乘对应五戒,天乘对应十善,声闻乘对应四圣谛,缘觉乘对应十二因缘,菩萨乘对应六度法门。可以看出,不同的修行层次将达到不同的修行境界,最 低位人乘,最 高为菩萨乘。
“乘”是交通工具,运送的意思,如果修佛是“渡得彼岸的话”,“五乘”就类似于如下几种情形:
人乘就是坐独木舟,穿过小溪。
天乘就是驾驶小艇,越过小河。
声闻乘就是乘渔船,划过大河。
缘觉乘就是操纵大船,渡过大江。
菩萨乘就是通过方舟,到得大海的彼岸。
“人天小果”就是对应的“人乘”、“天乘”,是修行的基础阶段。因为武帝“建寺庙、译经书、度人、供僧”都是属于“五戒十善”的范畴,还未开始“四圣谛”、“十二因缘”、“六度法门”等修行。
另一个词语就是“有漏”。“漏”就是泄漏,“有漏”就是福报会泄漏、会消耗,而最 终会耗尽,只有福报而不能解脱生死,富贵是有头的。“无漏”就是没有尽头,解脱生死,没有烦恼。
达摩的这句回答意思就是:
“你做的这些善事,虽然能得善果,能得到福报,但这些福报是可以度量的,是会耗尽的。就像影子一样,虽然存在,但不是实体,终归虚幻一场。”
梁武帝并没有明白达摩的意思,继续追问:
“那什么是真功德?”
达摩答:
“真正功德是净智妙圆,体自空寂。这样的功德,不是用世俗的方法求得的。
实际上就是空性自净,达到修行的最 高境界,解脱生死,出离烦恼。而这样的境界,是靠“五戒十善”等世间法无法达到的,必须靠“六度法门”等更高层次的修行。
但武帝没有理解达摩的意思,继续问:
“那请问,什么是圣谛第 一义?”
关于问“第 一义”、“佛祖西来意”、“佛性”、“佛法”等等,就好比问:什么是佛性?怎么才能成佛?成佛的方法是什么?
这个问题是没有确切答案的,如果有标准答案,就不存在凡人了。因为大家都按照“确定的方法”修行,2600多年来,人人都应该成佛了。就好比:成功学一样。如果真有“成功学”,世界上就没有失败的人了。
对于“第 一义”,是不能从外界获得的,别人说的、别人写的、别人教的都不行,只有靠自己从内在领悟。而领悟的东西,“如人饮水冷暖自知”,哪里会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呢?
就好比你问我,这盘菜是什么味道?“是得不到真实的答案”,所有的答案都是别人的感受,而且感受都不尽相同。所以,对于“第 一义”问了也是白问,不可能从别人的回答中得到答案的。
这个问题在禅宗历来被定义为“不可说”。不是“不能说”,而是说了也没意义,没有觉悟的,问了也没有答案;已经觉悟的,也不存在这个问题需要来回答,心如明镜,但这个镜子也无法给你看。
所以,达摩祖师回答:
“没有,空寂无圣!”你问的那个东西,在你那里,我这里无法告诉你,只好说“没有”。
达摩在给武帝讲“实相”,“一切事物非实在,而是在无常变化的”,“空性”就是本性。而武帝不识,觉得达摩有所保留,没有讲实话。
因此,梁武帝再问了一个简单不过的问题,看看达摩是不是在有意“顾左右而言其他”:
“坐在我对面的是谁?”
武帝还处于“迷”的境界,他可能在这样想:
“你难道不是西方来的高僧的,看你如何回答这个问题?如果你说你是高僧,我就要反问你高在何处。如果你说你是常人,那我也就没有必要再和你探讨什么了。”
可是,达摩回答:“不认识,不知道!”
听到这个回答,武帝再无话可说了“你敷衍我是吧,那我也没必要和你纠缠下去了”。随后,无话可说,两人不欢而散。
达摩说的“实相”,而在没有“悟”的武帝看来则是“无稽之谈”,犹如“驴唇不对马嘴”,当然话不投机了。
之后,梁武帝结识了志公大师,与之谈起了与达摩的这段对话。志公大师说道:
“达摩没说错,你本来是有些功德的,可你总是挂在嘴上,要人称赞,有意贪 求功德,这就算功过相抵了,那不就是没有功德了吗?”
“佛 本就不是固定的形式,佛就存在每个人的心中,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佛,既然您还在质疑有没有佛的存 在,也就表明你的心中自然是没有佛的了”。所以,达摩回答“没有”当然是没错的。
对于布施,应做到“三轮体空”,心中无布施的自己、无受施的他人、无布施的具体之物,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行善。如果心中时时挂怀“曾几何时,我对某某施于某某恩惠”,那不是求回报吗?其实也就功过相抵了。
至此,梁武帝才有所悔悟,但达摩早已渡江而去,再无缘相见了。
回头来看,武帝正是因为“五戒十善”这些“有漏”的俗世修为,成就了“帝王”的福报,但这些福报都是会消耗完的,属于“善有善报”。
正因为武帝只修“人天乘”,未解脱生死,所以“恶有恶报”也会作用在武帝身上。他晚年的不幸,正是先前的“恶行”导致的,至于生前做的“恶事”他自己是不会说的。
公元549年,梁武帝在造反的大将侯景的迫害下,与饥渴交加中逝世。
汇融优配-配资指数平台-配资专业门户登录入口-配资股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