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中国能源建设集团(简称“中国能建”)在青海悄然成立了一家全新公司:青海青储储能科技有限公司。这家公司由李能建间接全资持股,法定代表人为李远非,主营业务覆盖储能技术服务、合同能源管理、发电技术服务等核心领域。
具体来看,公司经营范围明确列出:“储能技术服务;合同能源管理;发电技术服务;风力发电技术服务等”。
这意味着新公司将聚焦三大方向:一是储能系统集成与运维,如锂电、液流电池应用等;二是能源效率优化服务,比如通过合同能源管理,助力企业降本;三是可再生能源发电配套,尤其风力发电,青海是风能富集地。
股权结构上,中国能建间接全资持股,凸显其战略导向。中国能建作为“国家队”巨头,已在全球完成光伏和储能电站等领域数百个清洁能源项目,数据表明,其2023年储能业务收入超千亿元。
这并非其首度加码储能,而是延续了“十四五”规划下集中资源、抢占高地的方式——新公司选址青海,主要得益于青海省拥有得天独厚的风、光资源,新能源装机占比已超70%(国家能源局数据),但并网挑战催生巨大储能需求。
为何中国能建选择此时在青海设立储能科技公司?维科网储能分析认为,其背后是政策、技术与市场的三重驱动力推动。
政策方面,中国“双碳”目标(2030碳达峰、2060碳中和)下,储能被列为战略产业。国家发改委2024年新规强调,风光大基地需配套15%-20%储能容量。青海作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基地,目标2025年储能装机达5GW以上。
中国能建此举可直接响应政策,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,帮企业合规避峰填谷。同时,青海省政府此前出台补贴政策,对储能项目每度电补贴0.1元,吸引巨头入局。
技术方面,风电+储能构筑公司新增长点。经营范围中强调“风力发电技术服务”,并非偶然——青海风能年均利用超2000小时,但波动性强。公司可通过智能储能系统(如AI预测+电池调控)平抑波动,提升绿能效率。例如,中国能建在张北储能项目已实现风电+储能的90%利用率,新公司有望直接复制。
第三重因素,即市场缺口。
据行业报告显示,青海新型储能渗透率仅10%左右,宁德时代等虽布局电芯,但全链条服务稀缺。而中国能建新公司以“储能科技”定位切入,覆盖研发到运维,补足空白。我们预测,它将整合能建在EPC(工程总承包)领域的优势,进一步降本。
当前,全球储能战场火热,特斯拉Megapack已在欧美主导。中国能建借此项目,可输出“青海模式”到一带一路国家,如非洲风储项目。这将提升中国储能在国际标准中的话语权。
青海青储储能科技的成立只是起点。我们预见,2025年它将成西北储能标杆——可能首期投建500MWh风电配套项目,产值破十亿(基于能建历史项目预测)。更深远看,这是中国能源转型缩影:储能不再配角,而是“双碳”引擎核心。
最终,风起青海,储能将承载碳中和未来。
*关注我们:获取每日储能快讯,深度解读产业趋势。
活动预告
NEW
爆料及投稿| editors@ofweek.com
广告及商务合作 | 焦女士:19168597392
加入储能行业交流群
]article_adlist-->长按二维码,备注“姓名-公司-岗位”申请入群 ]article_adlist-->汇融优配-配资指数平台-配资专业门户登录入口-配资股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